一个女人,一生有三堂必修课:做妻子、做儿媳妇、做母亲。这三堂“课”,大多数人对如何做妻子和做母亲比较上心,往往对“做儿媳妇”专心不够、钻研不深,以至于“书到用时方恨少”,直到婆媳关系出了问题,才四方取经、八方求教,且不寻治根治本的“良方”、“良药”,仅“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”。如此一来,婆媳关系成了总是“治不愈”的疑难杂症。
为什么和婆婆处不好?因为这几点你没做好或没做到。学会尊重、孝顺、包容,拥有耐心把握距离,你不再为婆媳关系犯难。
01尊重
婆婆是丈夫的母亲,是你叫“妈妈”的人。这个世上,能有几个让你叫妈妈的人呢?“妈妈”,不是一个冷冰冰的称呼,而是在体现一种异常亲近的亲属关系。作为儿媳妇,把一个毫无血缘关系、甚至陌生的女人叫“妈妈”,就是提醒你、约束你要特别用心、用情地对待这个女人,哪怕你对她还丝毫没有感情。
要用心、用情对待一个人,先得学会尊重她。“尊重”即尊敬、重视。这是一条道德标线,只有心揣这条标线,你说话做事、一言一语才会顾及她的感受,也才能耐着性子聆听她的叮嘱和唠叨、硬着头皮接受她的批评和建议……养成不与婆婆较真、顶撞的美德。
02孝顺
“孝顺”包含两层意思,即指尽心奉养父母、顺从父母的意志。
奉养,不光是给婆婆给钱给物,重要的是细致入微的关怀。一些儿媳妇,总以为过节给婆婆发个红包、添件衣服、送点米面就是孝顺,忽视了与婆婆情感上的沟通、身体方面的嘘寒问暖,这种孝顺是远远不够的。
奉养,既要满足婆婆物质上需要,也要重视婆婆精神上的需求,还包括对婆婆三病两痛的关心和照顾。
心中装着婆婆,事事想着婆婆,从细致入微的点滴着手,把“婆婆”真当成自己的妈妈,以心换心,用过程积累情感,用时间积累情谊,这才能做好一个儿媳妇。
顺从父母的意志在这里指要体察婆婆的需求和愿望,尽量去满足她,且不是被动应付,敷衍对付,要积极主动,尽心尽力。
03包容
婆婆和儿媳妇,永远存在代沟,加之身处完全不同的家庭环境,突然之间走到一起,磨合是少不了的。
磨谁?更多地是磨儿媳妇。婆婆的很多东西,如思维定势、生活习惯等已养成定型,很难为儿媳妇改变。这就要求儿媳妇多去适应,多包容少指责,多包容少顶撞,多包容少抱怨。择其益者从,择其不益者诱,吸收老人好的东西,诱导老人改正不好的东西。
04耐心
有些儿媳妇,刚刚走进一个新家庭,感受到婆婆不是自己理想中的婆婆就心灰意冷,甚至产生离婚逃避的念头,表面看来,这是缺乏耐心,实质是缺乏自信,根子上是处世能力不强。
没有哪个婆婆天生就爱与儿媳妇过意不去,毕竟她是希望儿子幸福的,所以做儿媳妇的,一开始就拥有不同于与一般陌生人打交道的优势,故而只要真正用心、用情,假以时日,一定可以与婆婆建立深厚的感情。
一开始苛求太多,往往得不偿失,耐心也是一门艺术,这门艺术的真谛就是多付出少索取,多包容少计较,多宽怀少怨恼。
05距离
距离产生美。这种距离不是刻意地远远躲着婆婆,不是人为地老死不相往来。真要是这样的距离,婆媳关系也就名存实亡了。
合适的距离,首先是尽量不长期住一起。由于双方差别较大,住在一起,最先暴露的往往是各自的不适,由此便开始产生矛盾。让公公、婆婆住在方便自己照管的地方,两家隔有一定距离,离得太远,不便于奉养和建立感情,也增加尽孝的成本。
考虑到老人日后拆伴后需要搬到家里来共同生活,可以针对性地在一年中安排一些时间接老人到家里住上一阵,彼此慢慢适应,并根据和谐程度和老人身体状况,不断调整合住的次数和时间,直到婆媳之间可以长期和睦共处。
对于难处的婆婆,一次共处的时间不宜过长,多在次数上做文章,比如共吃一顿好吃的,一起到街上买买各自心仪的物品等。
合适的距离,其次是求同存异不争不吵。遇到意见不一致的事情,求同存异不争不吵也是一种距离。做儿媳妇的,不要事事在婆婆面前争个赢头,自己占理的事情,能一次性说服婆婆的就说服,不能一次说服的就采取“曲线救国”的办法迂回达成共识。据理力争,不适合处理婆媳关系,毕竟老人有可能一时转不过弯来,要循循善诱。婆婆认为占理的事情,做儿媳妇的要慢慢领会,不可强词夺理、盛气凌人。